青鸟计划|2025年寒假大学生“返家乡”实践活动故事辑录(三)

    2025-02-20 11:22:47           浏览数:0

       青春因奉献而闪耀,家乡因奋斗而美丽。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三位同学,以"返家乡、践初心"的信念,在2025年寒假期间投身多项志愿服务,用青春热血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24级人文学院宋琇琦
 

      在2025年泗水县春晚筹备工作中,这位00后姑娘以饱满热情投身后勤保障。1月20日至22日期间,她穿梭于舞台前后,既是指引演员的"活地图",又是维护秩序的"安全员"。当近距离见证京剧艺术家们台前幕后的坚守时,她被深深震撼:"勾脸师傅一笔一画勾勒出文化传承,水袖翻飞间流淌着千年风韵。"这份文化自觉促使她在服务间隙主动学习戏曲知识,化身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讲解员。正是这份执着,让组委会在感谢信中特别表彰其"展现出的卓越组织协调能力"。
 

 

       转战国潮音乐节现场,宋琇琦的角色从文化守护者转变为潮流传播者。1月23日至25日,她带着门票深入社区,有年迈的老人满怀期待地询问演出详情,有年轻父母带着孩子一同感受国潮文化的魅力,还有热爱音乐的青年们兴奋地讨论着即将登台的乐队。每当她帮助居民完成兑票,收获他们感激的笑容时,内心便涌起一股温暖与满足,她真切体会到:"志愿服务是双向奔赴的温暖。"
 


       2月2日的城市快闪活动,宋琇琦勇敢撕掉"文静女孩"标签,化身"玫瑰少年"领舞者。在《追光者》的旋律中,她和志愿者们用街舞诠释不被定义的青春。这场打破常规的实践,让她在县委宣传部的感谢信中获得"新时代青年典范"的评价。"标签不应该成为枷锁",她在活动总结中写道:"正如志愿服务没有固定模式,青年成长更应保持多元可能。"
 


      泗水县委宣传部在致学校的感谢信中特别指出:"宋琇琦同学的表现,彰显了贵校立德树人的显著成效。"而对她而言,三封不同颜色的工作证、二十六个服务日夜、上百张真挚笑脸,共同编织成这个寒假最珍贵的成长记忆。"这些经历让我读懂脚下土地的热度",谈及未来,她目光坚定:"我将继续做一粒扎根乡土的种子,在志愿服务中绽放青春之花。"
 

 

      这位00后姑娘的故事,恰似一簇跳动的火苗,正点燃更多青年反哺家乡的热情。在泗水河畔,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愈发嘹亮,无数个"宋琇琦"正在用行动证明:当青春与家乡同行,每一份微光都能汇聚成照亮时代的星河。

24级人文学院高铭君
 

       2025年寒假,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的高铭君怀揣对家乡的深情,前往临沂市沂水县龙家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围绕科学卫生普及、文明倡导及社区治理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为家乡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
 

     
     高铭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利用所学回馈家乡。在科学卫生普及方面,她精心准备了科普手册,内容涵盖冬季流感、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急救知识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便于居民理解。在社区活动中心,她细致讲解,结合实例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挨家挨户发放手册,确保知识普及无死角。
 


       文明倡导活动中,高铭君同样表现突出。她设计了一系列以节约粮食、尊老爱幼为主题的文明海报,深入社区张贴,并耐心向居民讲解,倡导传统美德。在交通路口,她化身文明劝导员,对不文明交通行为进行耐心引导,有效提升了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参与社区治理时,高铭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梳理清查工作中,她协助统计居民信息及民生保障资料,与工作人员一同耐心分类、核对,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录入系统环节,她凭借熟练的电脑技能和责任心,将纸质信息精准录入,大大提升了社区工作效率。
 


      此次实践活动,高铭君不仅得到了锻炼,更为家乡带来了积极变化。她的付出获得了龙家圈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通过发放科普手册,居民们的健康意识显著提升,科学预防疾病的能力增强;文明倡导活动的深入,促进了传统美德的传承,社区文明程度提升;社区治理工作的参与,则直接提升了社区工作效率,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24级人文学院刘梦霜
 

      "这些孩子的笑脸,就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模样!"在阳信县文化中心剧院舞台上,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刘梦霜同学正为争先恐后领取文创玩具的孩子们分发礼物,舞台灯光映照着她青春洋溢的脸庞,也点亮了千年梨园文化传承的新希望。
 


      作为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刘梦霜以新时代青年的创新思维深耕梨乡沃土。素有"中国鸭梨之乡"美誉的阳信县,在刘梦霜眼中蕴含着更丰富的文化富矿。在县文旅局实践期间,她敏锐捕捉到"梨园戏曲+文创开发"的融合契机。为筹备新春戏曲公益晚会,这位00后姑娘连续三昼夜梳理百年梨园文化脉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凝练着戏曲发展史、地域特色符号与当代审美趋势。她主导设计的文创礼品将传统梨园脸谱与Q版鸭梨形象巧妙融合,晚会现场300余份文创产品瞬间被抢空,孩子们举着梨韵书签欢呼的场景,让后台的刘梦霜红了眼眶。
 


       当《白虎帐》的铿锵锣鼓还在文化中心回响,刘梦霜的身影已出现在翟王镇联兴新村。面对基层治理难题,她创新提出"法律明白人"培育计划,协助村委会建立"网格调解员"制度;针对卫生顽疾,带领村民实施"垃圾分类积分制",将17处零散垃圾桶整合为4个标准化投放点。村民刘大爷感慨:"这姑娘前脚刚调解完地界纠纷,后脚就帮着清理排水沟,大学生办事就是有章法!"
     "青年学子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踩泥土。"刘梦霜的实践日志扉页这样写道。白天她走村入户调研,夜晚整理形成千余字的《梨乡文旅融合发展建议报告》,提出"梨园文化研学路线""戏曲数字IP孵化"等方案。在联兴新村村民委员会出具的实践证明中这样评价:"该同学以创新思维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用青春智慧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从梨园舞台到田间地头,这位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当问及实践感悟时,她抚摸着珍藏的戏曲脸谱书签说:"每个文创产品都承载着文化密码,每次调解成功都是基层治理的生动课堂。乡村振兴需要更多青年带着学识归来,怀着热忱扎根,让传统与现代在乡土中国绽放新光彩。"这场跨越冬春的返乡实践,不仅让刘梦霜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建设者"的蜕变,更在梨乡大地上播撒下青春智慧的种子。

      三位人文学子的实践经历,是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青春与家乡的深情对话,更是一次知识与实践的完美融合。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家乡建设,让青春之花在家乡的土地上绚丽绽放。